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學校本位週三進修的演變

以下轉載自(節錄)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2 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週三進修現況探討》

民國 80 年起,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請學者專家及省國民教育輔導團團員編擬教學參考資料,同時編寫腳本,由台視文化公司拍攝成電視影集-成長與學習,自81年元月起,每週三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三時在台視頻道播出「成長與學習」影集,目的在於提供各種教學方法、技術給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參考,以充實在職進修內涵,同時激勵老師、父母改進教學方法與管教方式。影集內容則包含了一般教學法、各科教學、教學原理與技術、學前教育,以及鄉土教學等類(李春芳,1994),並要求學校安排教師準時收看。而當時週三下午,高年級尚有排課,因而政府進一步規定國民小學將每星期三下午的授課時數調移,以作為教師進修的專屬時段。自此以後,每到星期三下午,教師們齊聚電視機前收看影集來從事進修,乃成為大部分國民小學的共同活動。

由於許多學者專家提供腳本與指導,加上節目製作的用心,且內容以教學及輔導實務為主,「成長與學習」電視教學影集對於教師專業成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一成不變的進修型態,導致教師缺乏興趣;教師未參與專業成長的規劃,實際適應教師需求者不多;影帶內容與教師實務工作情境有一些差距,導致實際應用的 困難;研習方案未能結合教師個人與學校組織目標,對於學校整體革新難有助益; 學校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並未負起其應有之責任,教師進修未被視為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等,是這項研習活動所衍生的問題。

此一時期的週三進修仍是外控及由上而下管理的傳統教師發展活動,推動的最主要原因在彌補國小教師進修機會不足,並使教師進修活動能夠普及化(侯崇博, 2002)。

教育部於八十四年二月發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其中「強化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提高教師教學知能」工作重點中,教育部明白指出四個方向(教育部,1995):
 一、推廣學校中心的進修制度,以加強教師進修與自我進修的功能,使教師進修活動,不妨礙正常教學。
二、鼓勵教師專業團體辦理在職進修活動,使進修方式多樣化。
三、在職進修活動與中學教師進階系統結合,以求落實。
四、應強化在職進修之目的不在提高教師之薪級,而在提高其學力之正確觀念;且將研究中小學實施教師分級制度,以及定期換證的實施。

其後,教育部又於民國85年10月頒布「高級中等學校以下暨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及「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明訂「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教育學校」 為辦理教師在職進修的機構之一,以及學校辦理教師進修、研究成效,應列為學校 評鑑之重要項目。至此,不僅學校本位在職進修的辦理有所依據,同時也應是學校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成長與學習」影集一直播映至民國88年後,因受到「精省」的影響才停播。 而在這期間,有關學校本位的進修模式,學者專家已不斷提出呼籲。吳麗君(1990)指出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專業發展,強調學校及教師自發性的促動進修,並希望進修的內容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就進修的主導者而言,可以是校外單位,也可能是校內教師,亦可以是校外專家或諮詢者和校內教師共同研商決定;就進修地點,可在校內、校外或兩者兼具。這股進修趨勢乃彌補傳統所謂以大學或科目為中心不足處的進修取向,其旨在使教師專業發展方式更多元,更能適應教師的個別差異。黃政傑(1996)亦指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地點時常遠離活生生的學校和教室,去學習理論化的知能,然後再回到實際情境中自行轉化,以致於成效不彰,因此今後教師專業發展應該以學校為中心,時常在學校的情境中學習解決日常遭遇的課程問題。藉由學校內的進修活動,教師可以互相協助,分享經驗,獲得立即的回饋(feedback)。

而李俊湖(1998)也認為以往學校進修之方式與內涵需要調整與充實,今後應當加強我國學校本位取向成長模式的推廣,使校方行政系統轉為支持與發展教師活動的重要支柱;也讓學校成長活動由全校成員共同主導,全校一起建立專業成長的目標、參與學校本位的教育改進活動,來建構學校的專業文化。

「成長與學習」影集停播後,政府規定各校應自行規劃教師進修活動,並於每學期或學年初將計畫呈報縣(市)教育局核備,「週三進修」算是初具了學校本位在職進修的形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